English

绿色通道城市交通新尝试

1998-04-14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凌翔 特约通讯员 张继光 我有话说

路,头疼的路。

青岛是一座三面环海、中间属丘陵地带的岛城,整个市区道路,弯曲起伏、纵疏横密;青岛还是一个人口密度极高的城市,又是著名的对外开放旅游城市,旅游高峰期每天客流量达20万人次……还有,关键是这里同其他大中城市一样,城市道路建设滞后,而机动车又在以每年20%的速度迅速膨胀。此番情景,哪有不拥堵之理?

前些年,市区有许多“卡脖子”路段,特别是在上下班高峰期,车流、人流,水泄不通,有时一堵就是五、六个小时。司乘人员喊“行车难”,老百姓喊“乘车难”……造成了青岛市老百姓对公安机关不满意的第二大难!“不要坐等政府去修路架桥减车,而是要用科学的手段去向原先的道路要道路、要效益!”——这是市委副书记徐长聚对市公安局提出的要求,也是万国忠局长对新任交警支队长高臣辉下的命令。

两年前,高臣辉还是平度市公安局局长。上任伊始,他先在青岛大街小巷转悠了3个月。3个月下来,岛城的每条街道,甚至连一些普通市民都叫不出名字的小巷,他都了如指掌。很快,一个专门研究治理道路拥堵的班子成立了,这班人马在通过对全市100多个拥堵的路口和路段进行详细调研之后,又南下上海,北上北京,请全国有关专家“会诊”。他们对各个拥堵路口和路段的车流量、流速及时间段等因素进行详尽的研究。几个月后,以“单向交通管制”和“公交车走专用道”为主要内容的治理道路方案出台了。

从去年4月到9月,青岛市先后8次对市区上百条道路全面实施单向交通管制,使路与路之间结成对子沟通循环。又在全市设立了106条单行线,一举救活50多条死路。

与此同时,他们还经过科学论证将大型车道的宽度改为3米至3.3米,小型车道缩为2.7米至3米,部分路段的非机动车道缩到1米;凡14米至16米的道路均视情划为双向4排道,16米以上的划为5排道,20米的路面改为双向6车道……

有人说,青岛交警的“疏堵”做法,有不少地方与国家的有关标准、规范相抵触,是标新立异。此话不虚。也正是他们的这种不安于现状的标新立异,弹奏出了中国城市交通史上的新音符。

请看——

自“疏堵”方案实施,青岛市原先那100多个被称为“肠梗阻”的路口和路段神奇地消失了。市区的车速,一下子从20公里左右,提高到40公里以上,有的路段达70至80公里。同时,恶性交通事故和噪音尾气污染大大减少。

青岛海信集团有20辆班车,负责接送全厂3000多名职工上下班,自交警的“疏堵”方案实施后,平均每辆车提前10多分钟到厂。这个集团行政科长算了一笔帐:工厂现在每56秒钟就能生产出一台彩电,如果像过去那样班车晚点10分钟,就会少生产10台彩电,每天造成的经济损失就是3万元。一年下来,又该是多少个3万元?

整个青岛市又有多少家像海信电视机厂那样的工厂?!

青岛市交警“疏堵”调流方案中的第二步,是为职工市民开辟“绿色通道”。

在制订开辟“绿色通道”的会议上,高臣辉这样说:“乘车难,老百姓气不顺,不仅有损我们公安的形象,也有损政府的形象。我们由单纯的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,首先应想到全市的690多万人民群众,想到乘公共、交通车上下班的80多万职工……”

根据高臣辉的提议,青岛市自去年6月1日起在40条70多公里长的道路上开辟出“绿色通道”——“公交专用线”。全市66条公交线路中有50多条线路的11880余辆公交车、1800多辆企事业单位的班车以及800余辆“小公共”在“绿色通道”上享受着优先待遇。公交车辆实际运行时间平均每圈缩小了6至10分钟。民警疏导指挥交通时,公交车、班车优先放行。

……

青岛市政府原计划运用22个亿,在市区修筑一条长12公里的高架路。交警的“疏堵”调流,使这项计划得以缓延,将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以改建居民的棚户区。

去年10月,青岛交警这项没修一公里路,没架一座桥,用一个最简单的办法,解决了一个最复杂问题的“道路交通疏堵系统管理工程”,通过市级成果鉴定。岁末,国家科委又向他们颁发了科技成果证书。专家们一致认为,青岛交警的这一“工程”有效地解决了城市道路堵塞问题,达到国内领先水平。

去年底,公安部在青岛召开座谈会,公安部的一位领导同志到了青岛,以一个普通乘客的身份乘车在市区转了两个多小时,竟没发现一处堵车。公安部交管局局长蒋秉洁对青岛交通管理的改革,给予了很高评价。

(摄影:赵欣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